首頁 女生 孫子傳

第169章 阖闾專橫孫武隐遁(1)

孫子傳 曹堯德 2662 2024-01-31 01:07

  第三十五章阖闾專橫孫武隐遁

  卻說沈諸梁代表楚國與孫子并伍子胥簽訂停戰協定,曆時兩年之久的吳楚大戰終算告一段落。
子西與子期等楚之重臣良将重入郢都,一面收葬平王骸骨,整修宗廟陵墓,一面遣申包胥以舟師迎昭王于随。
昭王與随君定盟,誓無侵伐。
随君親送昭王登舟,舉手依依告别。
途中行至成臼,天色已晚,隻好停宿漢水岸邊。
是夜昭王百感交集,難以成眠,午夜,于江岸漫步,忽見江中紅光閃耀,如火似霞,燦爛奪目。
昭王命士兵入水搜尋,獲得一物,其大如鬥,其色似丹,其狀怪異,紋細理緻,色澤光豔懾人,原來是一棵碩大的紅寶石。
群臣紛紛上前祝賀,驚歎道:“此乃瑞祥之物,兆我大楚光焰耀天下。
”昭王聞聽大喜,忙令随身侍衛妥善保管,攜回楚都,以做鎮國之寶。
不一日,行至雲夢澤中,昭王歎曰:“此寡人遇盜之處,不可忘也。
”乃留鬥辛督民工築小城一座,作為紀念(今湖北省雲夢縣楚王城)。
昭王一行将近郢都,子西、子期等離都五十裡相迎,君臣相見,悲喜交加,相互安慰。
既至都城,隻見城外白骨成堆,城中宮阙殘破不全,不勝感傷。
昭王入宮,拜見伯嬴太後,母子久離乍逢,感慨萬千,相擁而泣。
昭王哽咽啜泣道:“國家不幸,孩兒不仁,遭此大難,緻使廟社淩夷,陵墓受辱,此恨何時可雪?
……”

  伯嬴太後慌忙輕聲安慰道:“我兒既已平安歸來,實屬不幸中之萬幸!
群臣與大王戮力沙場,今日複位,宜先明賞罰,然後撫恤百姓,洗雪國恥之事,留待他日從長計議。

  昭王依母後指示,先宴勞秦将,厚犒其師,遣之回國。
然後論功行賞,拜子西為令尹,子期為左尹。
申包胥因秦廷哭師功大,拜為右尹。
申包胥固辭不受。
說道:“臣之乞師于秦,乃精誠所至,為國為君,非為沽名釣譽,自身顯達。
君既返國,臣願如志遂,不敢貪戀功名利祿。
”昭王強授,申包胥挈妻子逃入深山,終身不出。
其他如沈諸梁,鐘建、王孫由、王孫圉、宋木、鬥辛、鬥巢、延等,俱皆進爵獲賞,而國難當頭,畏敵怯戰賣國者,或斬首,或判刑,或削官為民。
季華公主随昭王回郢,昭王念其相從患難,欲擇鄰邦儲君嫁之。
季華公主聞訊,言于伯嬴太後及昭王,非鐘建不嫁,以報救命之恩。
昭王見鐘建有功于王室,且相貌堂堂,一表人才,欣然颔首,加封鐘建為司樂大夫,擇吉日完婚。

  卻說孫子與伍子胥與楚簽訂停戰協定後,當即班師回國。
兵分兩路,孫子率水師循江而東,伍子胥率陸軍從曆陽山經過,欲求東臯公報救命之恩,但東臯公的房舍俱已不在,鄰人介紹說,十五年前東臯公便挈全家離開了這裡,不知去向。
伍子胥又派人去龍洞山訪皇甫讷,亦不見蹤迹,大約他們是結伴而去了。
伍子胥感歎唏噓,盛贊二公“真高士也”。
如今的昭關已無楚兵把守,伍子胥命将士毀關而去。
來到溧陽濑水之上,十六年前伍子胥逃難經過這裡,身無分文,饑腸辘辘,餓得天旋地轉,而且處處有官兵懸賞緝拿,處境十分危險。
正當這時,偶遇一浣沙女子,賜其飲食,救其性命,為表決不洩漏之心迹,懷石投河而死。
伍子胥來到河岸,先設壇祭拜,然後請人于河岸建一座祠堂,使民四時祭祀,以彰其貞烈。

  十六年流落在外,伍子胥既有恩人,亦有仇敵。
當年逃離楚國,與太子建避難于鄭,鄭定公竟殺害了太子建,迫使伍子胥帶公子勝連夜逃走,一路上吃盡了千辛萬苦,多次險些喪命,九死一生方才逃到了吳國。
每當想到這些,伍子胥便氣沖牛鬥,心肺欲炸。
而今于歸國途中,伍子胥正率強将勁卒,何不繞路滅鄭,以報仇雪恥!
伍子胥這樣想着,移兵向鄭,先下戰書,後圍鄭都。
鄭乃蕞(zuì)爾小國,兵車不過百乘,豈堪伍子胥數萬精兵強卒之一擊!
然而天下事無奇不有,鄭竟不費一兵一卒退了吳兵。
原來鄭憲公收到伍子胥的戰帖,吓得臉如死灰,群臣亦束手無策。
正當鄭之君臣憂心如焚之際,有一青年漁夫來見鄭王,聲稱能退吳兵,且勿需兵将糧草,隻憑手中兩面船槳。
漁夫之言,幾近瘋癫,豈可憑信!
但既無良策,隻好讓他去試試看。
漁夫手持雙槳來到吳營,見了伍子胥跪地便唱:

  蘆中人,蘆中人,

  渡過江,誰的恩?

  寶劍上,七星文,

  還給你,帶在身,

  麥飯魚羹香噴噴,

  可還記得漁丈人?

  這真是,踏破鐵鞋無覓處,不料竟然在面前!
此番班師途中,伍子胥也曾專程往訪水上人家,欲尋“漁丈人”,以報救命之恩,但卻渺無下落,不意竟有青年漁夫找上門來,而且他對那段曆史竟是那樣的熟悉,不用問,這便是“漁丈人”的兒子。
伍子胥急忙上前,躬身扶起青年漁夫,說道:“往日恩公,何能忘記!
你是……”

  青年漁夫說:“漁丈人是吾家父,複姓闾丘,名亮,在下闾丘成,繼承父業,江上捕魚為生。
這兩面槳便是家父當年渡将軍過江所用,如今已傳至我手。

  伍子胥急忙設宴款待,席間闾丘成告訴伍子胥:“打魚人向無定居,後來全家漂泊至鄭,父親前年去世。
今見将軍統師滅鄭,不忍心坐視無辜百姓生靈塗炭,特來求将軍看在家父的情面,馬上退兵。

  伍子胥聞聽,深受感動,當初漁丈人舍身相救,為了一個“義”字,且曾諄諄告誡自己,切莫忘記黎民百姓;如今他的兒子冒死來求退兵,也是為了一個“義”字,自己何能無情無義呢?
想到此,伍子胥慨然應允,傳令退兵。

  孫子與伍子胥先後回到姑蘇,阖闾兩次親率衆臣列隊相迎。
伐楚之軍全部回國,吳王盛設國宴,隆重慶賀,大犒三軍,論功行賞,封孫子為大司寇,伍子胥為相國,伯嚭為太宰。
破楚之功,孫子為首,然伍子胥畢竟尚有佐阖闾刺王僚、誅慶忌之前功,故位居孫子之右。
伯嚭雖在敵秦楚聯軍中犯有死罪,但阖闾自楚歸吳,在驅逐夫概,恢複王位的過程中,全仗他籌劃和指揮戰鬥,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,故封為太宰。

  孫子自伐楚歸來,吳之國事承平,雖身兼大司冠之職,但相國伍子胥輔佐吳王巨細靡遣,孫子無所事事,久而久之,便不再過問政事,整日埋頭書齋,根據多年來的實戰經驗,修改《兵法》十三篇。
一日,孫子正于工作間隙撫琴抒情,排解他那去留難擇、舉棋不定的苦惱與郁悶,琴聲飛出元帥府的深宅高牆,驚動了一位異鄉老者駐足谛聽,這位老者身高不過五尺,身着布衣,筋骨強健,目光炯炯,精神矍铄。
老者聽着這時隐時現的抑郁琴聲不時地搖頭歎息,由這琴聲,他心領神會到撫琴者的心情。
老者在猜測,莫非這琴聲出自孫武之手?
果真如此,此番遠道而來,便不會徒勞往返了。
琴聲戛然而止了,大約撫琴者又投入了緊張的工作。
老者大步流星地登上元帥府的高台階,向持戟之衛士秉明自己的身分與來意。
這位來訪的老者不是别人,而是齊之相國晏嬰。

目錄
設置
手機
書架
書頁
評論